香港第一分析师后市难以预测
耀才证券市务总监郭思治在香港,是与熊丽萍、青姐等齐名的“股市名嘴”,于市场上浸淫了几十年的他有一个自创的拿手分析工具,波幅理论。即港股每月的波幅平均为1500点,上下误差值不超过500点。用这套分析方法,他曾预测了1997年和2007年的牛市。
然而,最近他的预测却屡屡失灵。
喜欢坐着凌志房车去中环喝茶的“名嘴”沈振盈最近似乎也屡屡看错。几个星期前,他曾预测港股已步入上升通道,如今,随着股市的下跌,这一愿望愈行愈远。
陆东也有一套独门的分析工具,收益率差模型。去年11月,他依据这个模型预测今年恒指的合理价值是28300点,实际上达到了24988点,误差仅有13%。他曾透露过模型的细节:今年恒指成分股的预测盈利增长率约为17.3%,港元的风险溢价约为230点,美债的孳息率为3厘。在此基础上,恒指的对应合理值应超过27000点。
然而,现在的欧债危机却令这套用了10多年的模型难以起效。即使是一般的投资者也知道,港元的风险溢价有时一夜之间就可以达到400至500点。而美债的孳息率却连“债王”—美国的格罗斯都看走了两次眼。基准不稳定,又如何作出预测?
姑且不论欧债危机,美国金融机构的关联性破产和韩国银行的倒闭早已令香港市场倒抽一口寒气。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港元汇率可以在几个交易日里波动200至300点,银行的LIBOR可以暴升暴跌。
几天前,曾获得亚太区基金绩效第一名的一位基金经理与朋友们聚会,席间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在波动市况中运作资金。
对于这些职业基金经理而言,技术和运作的工具应当不成问题。关键是对市场的基本判断。最后,这位基金经理叹道,既然对市场难以判断,那就用熊市和牛市交替的操作手法去做吧。
不过,记者却认为现在香港市场还没有到“最熊”的时候,由熊转牛更无从谈起。华尔街奇才彼得林奇有一句名言,只有当分析师也感到沉闷的时候,才是吸纳的良机。现在散户很沉闷,不愿炒股谈股,银行裁员、券商门可罗雀。但是,翻开香港的财经报纸,谈股的分析师还不见减少。
只有在报纸上,常见的那些分析师也悄悄地消失了,股市才能悄悄地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