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且看古代贡品茶的包装与储存方法
【中国包装网讯】老家有茶,每到清明过后,家家都会飘出茶香。好茶3次栗炭火拉过后,撮上1撮,冲以烧开的山泉水,假定是用玻璃杯泡,1股乳雾从杯中旋转升腾而出,不用嗅,你也会觉得霎时清香渗透了5脏6腑。等茶稍微冷却即装储存,不能完全冷,有余热茶还有点软,可以压实,以减少空气空间。小时那时茶用什么储存呢?白铁皮焊成1斤或两斤的筒,装实后,盖上铁盖,然后找来1根烛炬,倾斜点燃,让烛炬油流入盖缝。这是普通人家,如果稍富,则可以用锡封。
现在农村自家喝的仍然如此。外卖或送人的这1切都不用了。12两小纸筒,内用锡皮纸真空包装,甚或盖用双层,内置干燥剂,两筒为1大盒,外饰以豪华包装和精美礼品袋--每每看到这些,我就想到古代贡品茶的包装与储存。
贡品茶是如何包装的呢?据宋朝周到撰《武林往事》记载:"仲春上旬,福建漕司进第1纲蜡茶;;皆方寸小夸,进御止百夸,护以黄罗软盝(音:lu小盒子),藉以青箬,裹以黄罗夹复,臣封朱印被强拆的房屋的宅基地如何处理,外用朱漆小匣,镀金锁,又以细竹丝织笈贮之,凡数重,此乃雀舌水芽所造违建强拆要走哪些程序,1夸之直410万,仅可供数瓯之啜耳。"略加翻译,2月上旬,福建有关部门就开始进贡第1批冲泡后表面漂着蜡油状的茶,都是方寸小块,进贡也只有百块。用黄罗锦缎缝制而成的柔软的小盒子包装,盒内先垫上1层青竹叶,茶叶用双层黄罗锦缎包裹,官员亲身将小盒子封口,并在封口处盖上红色官印。外面再用红色小匣艳服,锁上镀金锁,最后又放入细竹丝编织的小箱子里。1小块蜡茶要包裹好几重,而就是这么只能泡几盅的1小块,其价值竟然值410万两银子。
1般人家对好茶"名茶"又是如何保管的呢?欧阳修所撰《归田录》有这么1段:"蜡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日注山)为第1。自景佑(宋仁宗年号,1034~1038)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12两,以常茶10数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1。"为了表示对这类茶的爱好,欧阳修还特地将此写成了诗:"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意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10斤茶养1两芽。长安富贵5侯家,1啜犹须3日夸。宝云、日注(皆名茶)非不精,争新弃旧众人情。岂知君子有长德,珍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分户后的拆迁利益如何分配,不改旧时香味色。"(《双井茶》,见李传轼所编《中国茶诗》,上世纪80年代末由台湾出版,孔德成题写书名)此诗前半介绍了双井茶的独特生长环境、采摘季节,及其护养。这与笔记中所记基本相同,不过后半却翻出了新意。从"长安富贵"以品饮双井相夸耀的风习批评了"争新弃旧"的众人情,从宝云、日注、龙凤团等名茶"不改旧时香味色"引申出了"珍宝不随时易变"的哲理,和以此为喻的"君子有长德"的告诫。此诗也许由于有这些"哲理",后来广为流传。
诚然,"10斤茶养1两芽",欧阳修这番批评与引申,可能也包括1种隐忧:经过"长安富贵"们的炒作和追逐,双井和1切所谓"名茶",被普通人制作出来的名茶正在迅速阔别普通人的普通生活。